详细信息:
科技成果来源: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
技术原理:本项目针对移动终端协作通信和计算的几类业务场景,基于用户社交数据、任务特征数据,综合考虑时间、频率、功率维度的跨层资源管理,以及计算、通信、存储多个资源域的优化策略,并从频谱效率、能量效率、用户服务质量多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态适配、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系统目标的终端协作通信和计算方案。首先,建立了终端直通通信在异构网络中的干扰模型、用户体验质量模型、协作中继和协作计算场景,以及用户协同关系模型;其次,根据终端协作通信的业务场景,确立多跳中继网络中的问题模型,完成基于博弈理论、匹配理论等方法的多跳路由选择和频谱、功率资源联合优化研究;最后,在终端协作计算业务场景下,完成了基于随机优化、匹配理论、凸优化理论等方法的任务分配、卸载决策、功率、计算和存储资源分配多域网络优化研究。
关键性技术指标:本项目在基于用户协同关系的移动终端协作传输和计算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解决了若干场景下的网络资源调度和优化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关键技术指标分以下三个代表性内容。(1)移动终端多跳内容分发方案。该方案实现了快速内容分发,85.1%的用户可以在3s内获得内容,而非合作方法和随机分组方法相对应的服务用户仅为58.6%和54.5%;所提出方案实现了更好的覆盖性能,分别比非合作方法和随机分组方法提高24.2%和27.6%。(2)面向任务需求的异构网络移动终端协作计算方案。与“全本地算法”、“无D2D算法”和“无预测算法”相比,所提方案使网络总开销分别降低26.3%、6.7%和1.4%。(3)基于社交关系和随机任务的移动终端协作传输和计算方案。与仅考虑MEC服务器执行和本地执行的方案相比,以及和仅通过D2D通信执行计算任务的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分别节约超过28%和36%的能耗。基于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组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检索国际期刊论文5篇,EI检索国际会议论文7篇,其他期刊论文2篇。项目执行期间,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此外,项目负责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得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IEEE通信领域选域期刊 JSAC最佳论文奖)1项,获得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WCSP)国际会议“十周年杰出论文奖”1项。
应用前景:基于数据感知的移动终端协作通信和协作计算技术,其应用面向5G/B5G移动通信系统的构建,为潜在的多媒体应用服务提供健壮、高效、绿色的新型网络架构和技术服务,为发展车联网、物联网等数据层应用提供有力支撑,为未来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广覆盖的异构层叠泛在网络提供必要的连接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