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针对中药"化学组成复杂"和"多物质共同作用"特点,分别创建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方法和中药"多药"药代动力学方法,解决围绕中药这类复杂混合物药物开展药代研究的难题。围绕中药多物质体内微量分析,发展"低浓度电解质效应"和"脉冲梯度"等技术,提高分析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并提高分析通量性;解决生物样品中挥发性中药物质的分析难题;发展"高载量"和"高通量"分析技术满足药代研究需求。发展19种与之配套的共性关键技术群,率先建成中药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创新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理论,提出针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科学假说及中药"药代标识物"、"药代和谐"、有毒中药药代性质"安全带"等概念,指导中药药代动力学方法创建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中药化药合用风险研究。突破传统药代动力学局限,率先开展中药物质体内暴露调控机制、体内靶标到达、肠腔暴露研究,让药代动力学更好满足中药药效和用药风险研究的需求。围绕复方丹参方和银杏叶提取物等开展研究,揭示不同类别中药成分的药代特征。开展药代研究,有效提升复方丹参滴丸等13种中成药的科技水平,支持三叶片等4种中药新药的研发,为产学研结合开展中药药代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天津及全国其他地区中成药的科技提升和中药新药研发搭建了创新技术平台。本项目培养出多位国家级和省部级中药药代动力学方向的科研人才及创新团队,包括:首位以中药药代动力学为研究方向的国家杰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1人入选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2人入选天津市教委"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天津市教委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项目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面上项目11项、青年项目6项、重大项目课题2项。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4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8项)。本项目于2023年7月7日由天津市科学技术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津科评鉴字【2023】127号)。鉴定委员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意见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